2019年12月26日 來源:證券日報
截至2019年11月末,我國債券市場規模已經接近100萬億元,是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其中公司信用類債券規模超過20萬億元,也居世界第二位。在機制與產品上順應市場需求,推動市場創新,與此同時,中國債券今年4月份正式納入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取消境外機構投資額度限制,完善會計、審計、稅收等配套制度陸續推出,2017年成功推出的“債券通”交易數據屢創新高,投資者數量快速增加。中國債券市場制度逐步完備,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在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服務實體經濟,優化資源配置、維護金融穩定、助力經濟轉型升級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與此相對應,提升債券市場法治化供給成為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尤其是,與債券市場規模擴大相聯系的債券違約事件仍有發生。數據顯示,2018年末,公司信用類債券違約率為0.8%,低于同期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9%),低于近年來信用債平均違約率1.74%的國際市場水平。2019年,債券違約勢頭整體趨緩,前期違約風險無序擴散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但違約規模仍處于歷史高位,債券違約進入常態化階段。相關處置機制的“短板”日益凸顯,成為制約債券市場健康發展的痛點。
筆者認為,補齊這一短板,要敬畏法治,遵循規則。首先是以保障國家金融安全為出發點,把握好平穩有序處置債券市場風險和保障債券市場健康發展的關系,將個案風險處置與國家經濟增持、金融市場監管和社會影響等因素綜合平衡,穩妥處理債券糾紛;其次,充分尊重監管規定和交易規則,注重和不斷提升審理效率,在依法支持行政監管機構有效行使監管職能的前提下,確保案件審理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第三,遵循市場化原則,積極適用破產重整、和解程序依法促進企業起死回生,穩妥有序引導沒有清償能力的“僵尸企業”退出市場,并在堅持企業拯救、市場出清的同時,兼顧維護社會穩定,綜合運用多種司法救濟手段,做到化解風險、理順關系、安定人心、維護秩序,通過法律手段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服務經濟發展大局。
補齊這一短板,還要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一方面充分運用現有的相關制度,嚴格落實債券發行人及相關環節責任人在債券兌付和信息披露上的責任,明晰責權利關系,對違規者依法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另一方面重視各方聯動和信息溝通,構建債券糾紛排查預警機制,拓寬投資者訴求表達和權利救濟渠道,建立健全債券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多方合力有效保護債券持有人合法權益,壓實債券發行人和中介機構責任,共同維護債券市場秩序。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已成為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中國債券市場進一步擴大開放是大勢所趨。因而,進一步加強債券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加大法治化供給,補齊制度短板,從而有效提升市場效率,優化債券資金體系,豐富和創新債券市場產品,夯實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和深化改革的基礎,更好地發揮出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